辉县古代史简介——战国
战国初期的魏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,因为建国者魏文侯是一个好学上进而又善于用人的人。他一方面学习儒术,另一方面著述书篇。(《汉书·艺文志》曾将他列入儒家行列)他特别尊重他的老师,称他的老师田子木为“仁人,国之宝也”(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)。
他又特别爱惜有才华的人。当时民间有一贤人叫做段干木,极有才能。魏文侯知悉后,便登门拜访,请他出来做官为相。段干木不愿意步入仕途,听说魏文侯来访,便跳墙躲避起来。魏文侯见不到他,便“过闾而轼之”,就是出门站在车上,手扶车轼向段干木致敬(“轼”是古代在车厢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末木,本是车夫站的地方,站在这个位置向人致敬,表示特别的敬意。后来“轼闾”便成为向有德者致敬之专用词)。此后,文侯每每见到段干木时,总是“立倦而不敢息”(见《吕氏春秋,期贤》)。在用人上,他重用西门豹治理邺地和李悝变法以及吴起改革军事制度等等,使魏国逐渐强大起来,又使他在诸侯中最有声望。
共国改名共邑归入魏国后,随着魏国的强大也逐渐富强起来。主要表现在农业上,一是生产工具已大量使用铁器。1950 年至 1951年初,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辉县城东5华里固圉(yǚ)村发掘的战国魏王墓室中,一次出土了 93 件铁器农具,从而得知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成功地使用铁质农具。铁器农具要较其它质地的农具先进得多,生产力自然也就提高了。
二是大量的种植水稻。1988年在辉县市区西环路立交桥处发掘的战国烘范窑址,不仅搞清了固圉村战国墓中出土的铁质农具就是在当地铸造的,而且从陶范的背面糊有一层稻壳泥,使用稻壳的数量又不在少数的情况来看,推算豫北种稻的历史最迟也应追溯到战国时期。另外,从这些墓的规格来看,它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组,可以看出当时的共邑是一处繁华之地。
到了战国后期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魏国的都城初、中期一直在安邑(今山西安邑县);后期时,魏地虽然平原肥沃,人口稠密,但无险可守,四面受敌。南有楚国,东有齐国,北有赵国,西有秦国。特别是秦国,任用商鞅变法,变落后国为先进国。魏国的都城安邑紧靠秦国。商鞅认定魏是秦的心腹病,不是秦灭掉魏,就是魏灭掉秦。因此到了公元前 340年,商鞅用兵击败魏国,逼迫魏国将都城东迁到了大梁(今河南开封)。
这样,国内形势一转坏,共邑一带便险象横生。北面的赵国,恃强凌弱,向南扩展自己的领土,逐步蚕食,直向共邑逼过来。从公元前 333年开始,赵国依漳水、滏水之险,从河北涉(shè)县开始修筑长城,向南一直修到共邑西北侯兆川的东山上。一方面防御魏国的进攻,而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的疆域。现在这条长城还历历在目。
大厦将倾,再衰三竭。从公元前 332 年开始,魏国就连续不断地向秦国献地求和。到了公元前 328年,秦国已得到了黄河西部全部魏地,而且掌握了黄河天险。魏安僖王十五年(前 263),魏安僖王打算亲近秦国进攻韩国,讨还旧日失地。信陵君魏无忌劝他说:“秦国在西,魏国在东,韩国在中间。秦国本来就把魏国视为危险因素,况且秦国一惯贪得无厌。如果进攻韩国成功,秦国必定出兵来打魏国,这样对魏国肯定不利。不如亲近韩国,开通韩国上党(今山西长子县西南,古魏国北部境外)——共邑(今河南辉县)——宁邑(今河南获嘉)的道路,使韩国通往上党有直路可行。这样,既能征收他们的过境税,又能使韩国感激魏国,两国团结起来,力量大了,不就少了很多危险吗?”但是魏安僖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,疑疑惑惑在亲秦还是亲韩之间犹豫徘徊,最终导致灭亡。
公元前 221年,山东六国全部被秦灭掉,秦统一了中国。
本文由【扛相机的老王呀】发布,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连接!网址:https://mqdlf.com/?id=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