伐纣王周武王兵宿百泉——武王伐纣

admin 阅读:9 2024-11-14 13:49:17 评论:0

武王伐纣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。由于这事件的发生,使得统治江山达600余年的商朝灭亡,周朝建立。在这桩事件中,讨伐纣王的周武王军队曾在百泉宿兵扎营。由此,百泉这块青山秀水之地,就与“武王伐纣”有了联系。那么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?让我们先来看看商王朝的兴衰情况以及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。

商朝是我国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。它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商族部落,是中原地区以东各族部落中的一支。商的始祖是契,与夏禹是同一时期的人物。他曾协助禹治理洪水有功,被舜任命为司徒,封于商地,赐姓“子氏”。夏朝建立的时候,商也形成了强大的部落集团。到了契的孙子相土在位时,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,把附近的许多部落征服,或纳在它的控制之下。到相土的曾孙王亥的时候,王亥已经会做牛车,并驾车到今河北易水流域进行交易。一直到商汤时,共计已有十四世,这期间一直是臣服于夏。夏朝到了桀统治的时期,商汤所领导的商族部落已相当强大。桀的统治十分残暴,导致天下崩溃,诸侯各自为政,互相侵伐。于是强大的商汤便奋起灭夏,建立商朝,定都于北毫(今河南商丘北)。

商灭夏后,商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,势力发展更快。但到了商朝中期,商族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权斗争,致使商朝的势力一度衰弱,到商汤的十世孙阳甲的时候,商的势力已极度衰弱。加上洪水灾害,五次迁都而无定处。阳甲死后,其弟盘庚即位,为了扭转这种积弱局面,乃把都城(此时都城在奄,即今山东曲阜)迁往殷地(今河南安阳小屯)。此后政治状况逐渐见好,社会也比较稳定。不过,由于商朝的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奢侈腐朽生活已由来已久,致使他们恶习难变。例如:将奴隶杀死以供奉祖先和鬼神,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等。这样,奴隶不断地反抗,不安定因素日渐增多,阶级矛盾日益尖锐。因此,要想取得长久的天下太平已非易事。到了盘庚的侄子武工即位后,曾中兴过一段;侄孙祖甲也比较贤明。除此之外,再无有贤主明君。从盘庚迁都到商灭亡共八代十二王中,只有这两位执政时,朝政有所复兴。其余的则多是昏庸的国王,“不知稼穑之艰难,惟耽乐之徒”(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周公追数前朝衰亡原因的话)。最后一代国王叫做纣,他原是一个有文武才能的人,凭着他的武力,多次攻伐东方各族,获得大量的俘虏,以图增加国内奴隶。但因人心各异,反而大大增加了国内的不安定因素。他又是一个极度荒淫残暴的人,好饮酒,贪女色,音乐。他曾叫乐师为他创作了许多淫荡的音乐,编排了鄙俗的舞蹈,每日里都沉浸在颓废的弦律中。他特别宠妃子妲已,只要是妲已说出的话,不管合理不合理,他都照着去做,也不管文武百官的反对。他把酒灌满城池,把肉悬挂成林,叫男女赤身露体在其中追赶戏耍,通夜狂欢。开始时,还有个别官员埋怨责备他,有的背叛了他。于是他便加重刑罚,设置炮烙之刑(即在火炭上放一根铜柱子让人在柱子上行走,脚被烧焦,便跌入火炭中。据说这种刑罚往往能引起妲已一笑)。他想娶九侯的女儿,九侯的女儿不爱淫荡,纣王便杀了她。又将九侯剁成肉酱。鄂劝他不要这样做,他又把鄂侯做成了肉干。西伯姬昌(即周文王)听到了这件事,只叹了一口气,被人告到纣王那里,纣王便将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。后来,西伯昌的臣子找了一些美丽的女人、奇异的物品和慓(piāo)悍的良马送给了纣王,纣王才赦免了西伯姬昌。这样,谁也不敢再有反抗之举。慢慢地,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之中。而奴隶与平民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。平民与贵族之间、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起来。纣王不管这些,更加淫乱放荡,没有止境。他的叔父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了,就态度强硬地去劝他,纣王发怒,将比干的胸膛剖开,取出心脏观看是否有七孔。如此惨举,使得不少官员纷纷逃离。百姓更是怨声载道。这样,国内形势已成一触即溃的局面。诛灭纣王已成为天下人的共同愿望。

就在纣王穷奢极侈的同时,位于渭水流域的周族逐渐兴起。他们的首领西伯姬昌被赦免回归后,暗中修养德行,推行善政。商朝不少诸侯背叛纣王而去归附西伯姬昌,西伯姬昌的力量就更加壮大了。西伯姬昌又禁止饮酒打猎,征收租税时又有所节制,让百姓有些积蓄,借以发生劳动的兴趣。他本人又很节俭,经常穿着普通人的衣服,到田地上劳作,借以知道农夫的辛苦。他这样亲自种田,与“不知稼穑之艰难”的商王,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。他又针对殷纣王招诱奴隶,为其它小国所怨恨的形势,走出一条“有亡(奴隶逃亡)荒(大)阅(搜索)”的法律,就是说,谁的奴隶归谁所有,不得匿藏。这条法律成为西伯姬昌争取各国、孤立商纣王的一个手段,又成为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到了西伯姬昌晚年,他已取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。这样的形势,已充分具备了灭商的条件。

但是文王(西伯姬昌)在世的时候,没能实现灭商的愿望。他死后的第二年,他的嗣子(嫡长子)周武王率领了若干诸侯以及若干西北西南土族的先锋,大举伐商。此时的商纣王正在对东方各族用兵,损耗很大,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了到极点。但周武王做事小心,据说,武王部队到达孟津(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上)时,背叛殷朝而与周军会合的诸侯已有800个。武王派出间谍到商去察看国情,间谍回来报告说:“商国此时坏人执政当权,昏乱极了。”诸侯们也都说:“纣可以讨伐了。”但武王认为时机未到,只是举行了一次检阅,检阅结束后就又回到镐京去了。第四年(前 1066。据《史记》、《竹书纪年》的年代推算,武王伐纣当在此年),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说:“好人全被斥逐,百姓闭口都不敢说话了。”武王分析,商国此时已是众叛亲离,国内又正遭饥荒,看来时机已到。于是,第二次又举兵伐纣。发兵五万,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,渡过黄河前进。到了孟津,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合在一起。周武王在此举行了一次誓师大会,宣布了纣王残害人民的罪状,鼓励大家同心协力,前往伐纣。

纣王此时已是六七十岁的年龄了。正在他的行都朝歌(今河南洪县。商都本来在殷地,即安阳小屯。但是商纣王为了吃喝玩乐得更快活,在今河北邯郸以南,洪县以北,修了许多“行都”,亦称“离宫别馆”。以便于及时行乐。朝歌便是其中的一个。)寻欢作乐,娱悦晚景。听到武王前来征讨,便发兵十七万(一说七十万)人前去迎敌。甲子那天(二月五日),在牧野(今河南洪县西南)举行大战。结果,商纣王的大军一上阵便掉转矛头,纷纷倒戈。原因是这些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东夷抓来的俘虏,他们平日受尽了纣的压迫和虐待,早就对纣恨之入骨,谁也不想为纣卖命。因此他们反过来和周军配合,一起攻打商军,使得十七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。太公望指挥周军,趁势追击,一直追到商行都朝歌,商纣王看到大势已去,便就地点起一把火,跳入火中,自焚而死。周武王灭掉商朝,建立周朝,定都镐京。

武王伐纣与牧野之战,古文献记载颇多。但对武王伐纣王的行军路线,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。例如《荀子儒效》篇中记载:“武王之诛纣也,行之日以兵忌,东面而迎太岁,至汜而泛,至怀而坏,至共头而山坠。霍叔惧曰:'出三日而五灾至,无乃不可乎?’周公曰:'刳比干而囚箕子,飞廉、恶来知政,夫又恶有不可焉?’遂选马而进,朝食于戚,暮宿于百泉,厌旦于牧之野。鼓之而纣卒异乡,遂乘殷人而诛纣。”此段记载大意是说:“周武王伐商纣王,在出兵的那一天犯了兵家忌日,往东面去便迎了太岁(指太岁之神。原指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,又称岁阴或太阴。古代术数学家认为太岁亦有岁神,凡太岁神所在之方位和与之相对的方位,均不可兴造、移徙和嫁娶、远行,犯者必凶),非常不吉。但武王不听,结果到了汜水时,遇到暴风雨,河水猛涨而不能渡河;到了怀地时,大雨滂沱冲坏了道路又不能前进;到了共头,又遇山裂而崩。霍叔害怕说:'我们出兵三日就遇到了五次灾难,是不是不可前往伐纣了?’周公说:'(纣王)剖开了比干的胸膛,囚禁了大臣箕子,用奸臣飞廉、恶来执政,有这么多的罪恶,(伐纣)有什么不可的呢?’于是选取良马而进军,早晨在戚地吃饭,行军一天,夜里在百泉宿兵。稍息之后,旋即行军,黎明时到达了牧野,和商军交战,击鼓进攻,商军掉转方向自相残杀,遂乘势追击商军,诛杀了纣王。”这一段的记载还较为详细,但仍没有探出一条符合历史实际的途径来,一些地名因时代久远多有变迁;历家注释又众说纷纭,与现实还有很多的矛盾,很多疑问还没有解决。1990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彭邦炯先生,参考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逸周书》、《竹书纪年》、先秦诸子和《史记》等文献,做了详细的考察,得出了一个令人满意可信的答案。今参考彭先生《武王伐纣探路》一文,结合其它文献记载,特描绘出武王伐纣的过程与路线:

周武王四年(前1066)一月癸已日,武王姬发用车载着文王木主(即写着周文王姓名的木制牌位)动兵出征,前往伐纣。整个周军计有兵车300乘,士卒5万人,虎贲(冲锋兵)3000人。从镐京(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长安县丰水中游之东)出发,向东前往朝歌而来。一路上前歌后舞,士气异常旺盛。经过长途跋涉,历时22天,行军700多华里,到达河南汜水(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之南十五里处)。准备渡河时,却遇到暴风雨,河水猛涨,无法渡河。周军认为这是不祥之兆,无奈,只得回师而返行军三天,行程近百华里返回孟津(今河南孟津县东北:孟县西南)。孟津是两年前武王观兵之处,地理、水性都比较熟悉,本可开始便从此渡河的,但大概周军考虑到上次曾在此观兵,怕商王在此有所防备,为避商军故直往汜水而渡。但此次汜水渡河不成,只得回师而返。周军返回孟津后,于戊午日渡河,在河北岸稍作停留,于次日(已未日)凌晨离黄河北岸继续前进,向东北行30里到达鲔水下游(今河南孟县东北),过水行70华里到刑丘(今河南温县东20里)经刑丘行20华里到达怀地(今武陟西南沁水南岸)。从孟津渡至怀地共计用去一天多时间,行军速度较快,因这一路地势平坦,而且又有大道,便于车马之行。但到了怀地之后,又遭大雨,沁水泛滥,道路受阻不得而行。于是便又改道沿沁水南岸向上游西北行走。因河水泛滥时,下游总是比上游严重,所以武王欲往上游找过河的地方。这样一直走了100余华里时,来到共山(今济源市北)又恰遇山崩而坠,霍叔曾担心惧怕:“出三日而五灾至,无乃不可乎?”但武王信心坚定,无所畏惧。不过遇到山崩终究不是什么吉利的事情,因此不敢停留,“遂选马而进”,日夜兼程急行两日一百四五十华里来到戚地(大致在今河南获嘉西北、修武北)。在戚地用过早饭,又行军五六十华里来到百泉。

周军来到百泉时估计是下午时分。因从戚地到百泉约五六十华里,路程不算太远,道路也较好走,到百泉用不了一整天的时间。本来是可以继续行进的,但周军却在百泉驻兵扎营,停留下来,分析原因有二:一是百泉山清水秀,山色风光环境宜人,极宜于驻兵休息,恢复疲劳(南宋岳飞抗金时也曾在百泉扎营宿兵);二是百泉距牧野只剩下四五十华里,如果不作停留,继续行走,容易使士兵疲乏,士气不振,于作战不利。也容易引起商军的提防,因此便在百泉宿兵。因为这一次的宿兵,给百泉历史上留下了最早的一段史话,使百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又添了一段丰富内容。

估计周军在百泉休息到夜间午时即起兵急行军,于次日凌晨到达商郊牧野,即与商军遭遇交战。周军击鼓,商军倒戈,纣王自焚,武王大获全胜。统治江山长达600余年的商家王朝,被一场牧野大战划上了句号。


发表评论
搜索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