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古代史简介——春秋
周幽王死后,诸侯们拥立太子宜臼即位,是为周平王。鉴于此时的国都镐京已残破不堪,又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下,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,东迁洛邑(今河南洛阳)建都。因洛阳位于镐京的东方,故史称“东周”。又因前期的历史与孔子所修订的史书《春秋》年代相当,所以历史上把东周前期叫作春秋时期。
此时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,天子的威信也逐渐降低。而诸侯国的情况却发生了急剧变化。据文献记载,当时的诸侯国有140多个,由于王室衰微,无力统治,致使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。许多小的国家相继被灭掉,一些较大的国家却更加强大。比较重要的有晋、楚、齐、鲁、秦、宋、卫、陈、蔡、曹、郑、燕、吴、越等10余国。天子直辖的“王畿(jǐ)”地区大大缩小,仅剩周围方圆一二百里,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。强大的诸侯国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,利用王室这个旗号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跃跃欲试,称王称霸。
郑国首先扮演了这个角色。郑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新郑市。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做了周王朝的卿士,首先具有了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条件。但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准备谋取霸主地位的时候,他的家族内部却发生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。庄公的弟弟公叔段(亦称京城太叔)欲发动政变,有人劝庄公及早除之,庄公以逸待劳,说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(见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)一直到了鲁隐公元年(周平王四十九年,公元前722年)时,庄公才出兵攻打太叔。太叔失败。“五月辛丑,太叔出奔共”(五月二十三日,太叔逃出郑国,投奔共国去了)。
郑庄公三十二年(前712),也就是周桓王八年,郑庄公率兵攻打许国取胜、势力越来越大。周桓王对郑国一是害怕二想讨好,便将原属苏忿生(周武王时司寇,受封于温)封地的攒茅、聩(分别为春秋初年时邑,今河南辉县西南占城一带)割送与郑国(见《左传·鲁隐公十一年》)。
共国此时势力较小,被并入卫国,但仍称共国。卫国的国都在曹(今河南滑县东)。后来,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(即重耳)称霸后,共国随了卫国一起从属于晋国。随后,五霸先后称雄,而晋、楚两霸的势力逐渐强大,超越其它三霸,便又出现了晋、楚争霸的局面,而且持续了100多年。连年不断的战争,不仅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,而且两国也都精疲力尽,疲惫不堪。
公元前546年(周灵王二十六年),宋国大夫向戎看到晋、楚两国都不再想打仗,其它诸侯国也都希望和平,便奔走于各国之间,取得各诸侯国同意,在宋都(今河南商丘)举行了有晋、楚、齐、秦等14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大会(即国与国之间休战,停止用兵)。
会上决定,除齐、秦两国较大,不作为附属国外,原来晋的附属国和楚的附属国,现在变成晋、楚双方共同的归附国,承担晋、楚两国给予的义务。这样,共国由原来的从属晋国变成晋、楚两国的义务归附国,“仆仆于晋、楚之庭”(见《春秋大事表》卷三七)。从此以后,虽然原来的战争灾难大大减少,但因晋、楚两国贪求无厌,使共国人民“苦于供亿(同上),其痛苦并没有减轻。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403年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后才结束。之后,共国被归入魏国,改称共邑。公元前475年,古共大地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,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。